汉光武在芜蒌亭时,得冯异奉豆粥,至久且不忘报,况山居可无此乎?用沙瓶烂煮赤豆,候粥少沸,投之同煮,既熟而食。东坡诗曰:“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,茅檐出没晨烟孤。地碓舂粳光似玉,沙瓶煮豆软如酥。我老此身无着处,卖书来问东家住。卧听鸡鸣粥熟时,蓬头曳履君家去。”此豆粥之法也。若夫金谷之会,徒咄嗟以夸客,孰若山照舍清谈徜徉,以候其熟也。
——《山家清供·豆粥》
说的是汉光武帝,吃过冯异奉上的豆粥,很久之后都不忘报答,还有一些达官显贵在聚会中,则以豆粥炫耀,而在林洪、苏东坡这样的美食家眼中,豆粥才是无上的美食,苏东坡还亲自给豆粥赋诗一首以表豆粥的美妙。在这古书记载中,不管是达官贵胄还是文人墨客都为豆粥所折服,这豆粥究竟有何奥妙?
“五谷宜为养,失豆则不良。五畜适为益,过则害匪浅。五菜常为充,新鲜绿黄红。五果当为助,力求少而数。”告诉我们谷物与豆类为养育身体之主食,肉、菜、水果则来补充辅助补益营养,需要适量适当。
从中医角度,五谷杂粮都是植物的种子,浓缩孕育了植物之精华,一颗种子从播种、发芽、生长再到收获存储,经历春夏秋冬四季所成,具足齐备四季之气,升降浮沉四气均平,气平以摄生,而古人更把谷物赋予“生命力”,这个生命力不仅是性味归经之效,还是生命的“活力”或“阳气”,认为食谷物亦是食粮食之“阳气”,因此“五谷为养”,有其深入内在意义。
从现代营养学角度,五谷杂粮几乎包括了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营养,其中占比较大的营养构成是碳水化合物,为热能的主要来源。同时,豆类能弥补谷物蛋白质中缺少赖氨酸的缺陷,从而使其蛋白质吸收利用率更高,因此营养学上有“米饭加豆等于吃肉”的经典搭配。
区别于以祛湿利水消肿为主的赤小豆,无锡国济护理院冬日里偶尔用点红豆帮助老年人排湿,不至于太“凉”,恰似给封固的身体偶尔开个小窗,排排浊气,驱驱湿气,以免冬日里封固的太严,补的太大,适当配一点“泄”,不至于补的过于呆板。
无锡国济护理院邀您品粥悦心,那绵软,沙糯于口中缠绕,入口即成糜,生津甘美。煲粥雅致,似乎穿时越光,与林洪、苏东坡谋了一场日光照耀清简山舍的清谈徜徉。